Menu

新闻动态

“无人”商业模式在中美市场遇到的不同困境

2017-10-9
街角杂货店在美国是移民文化的代表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,波多黎各和多米尼加的移民初到美国,由于职业选择受限,他们便开起了小杂货的,有的卖书,有的卖日用品,还有一些是餐馆、咖啡馆等等。在日常接触中,周围的居民和杂货店老板建立起了友好的关系。住在三楼的上班族每天傍晚都会来买牛奶,如果某一天他忘记带零钱,老板就会和他说,明天来的时候一起付吧。

许多纽约人都把小杂货店( Bodega )当做是城市中的公共机构,就像图书馆、地下铁一样不可或缺。今年二月,美国总统特朗普甫一上台,便宣布了移民禁令,布鲁克林的1000多家也门裔杂货店随即停业以示抗议。这次大规模停业无疑是移民及少数族裔人群在为自己发声,毕竟在纽约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中,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小店的确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组成。

如果 Bodega 公司的自动售货柜对标的是街角杂货店,那么也不难理解有些质疑声批评 Bodega 公司的所做所为:“不过是把卖给上层社会白种人的商品重新打包了一遍,放在这些自动收货柜里罢了。”
美国并不是最先实验 “无人”商业模式的市场。近年来在中国一线、新一线城市也兴起了一波 “无人超市”、 “无人商店”的热潮。2015年6月6日,中国第一批无人超市在北京和杭州两地“试”营业。但这只是一次短短24小时的信用试验——杭州的一家华润万家 Vango 便利店和北京的一家全时便利店在这天“切换”成了无人模式。顾客购物之后自主结账,无人监控,支付全凭自觉。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主导了这次活动,主要目的是考察消费者的信用度,以便在未来推出无人收银、无人超市模式。
阿里巴巴
零售的回归:阿里巴巴拥抱实体店
零售革命似乎兜了一圈又回到原点:中国电商先锋阿里巴巴正在收购实体店。其举突显行业“颠覆者”的两难局面。今年6月,宾果盒子( BingoBox )在上海投入使用。这家经营着24小时营业的无人便利店的公司在一个月后宣布完成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。随后,阿里巴巴旗下的无人超市 “淘咖啡”淘宝会员店也在“淘宝购物节”期间亮相杭州。与两年前的社会实验型活动不同,这次的无人商店是阿里巴巴 “新零售”战略的一步棋。自从马云在2016年的 “云栖大会”上提出这一概念之后,“线上线下融合”、“体验式购物”等概念就成为了零售业的风向标。但“无人”商业模式已经引发了争议。宾果盒子号称“连续运营超过180天后,总共完成5万次的交易,但是零偷盗、无损坏”。这是因为“把盒子部署在封闭管理的小区,或者高端的商务园区里,就已经把最大的风险过滤掉”。通常人们认为,生活在高档小区、商业区内的人们不会有偷、盗的行为。加之实名技术、实时监控、全智能商品识别等技术的辅助,也可以有效预防此类事件发生。实际上,商家现在只能用这样的方法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,但这并不能说明消费者信用危机已经解除。一旦宾果盒子推广开来,商家还能只满足于设立在高档小区里吗?直面这一问题是迟早的,只不过暂时是躲得过去的。就像知乎里的一则笑话说到,“超市里没有售货员收银员等员工了,那应该叫无员工超市啊,怎么能叫无人超市呢。”没有员工会降低超市的经营成本,但没有员工又会减少许多工作岗位,这对于中国来说,这是好事情吗?目前来看,无人超市、无人商店的商品价格并没有由于减少的人工成本而降价。反而,处于起步阶段的这些创新项目,都因为前期实验性的成本、技术不够纯熟等原因价格更高。而现阶段,说“技术取代人”这样的话仍然是危言耸听。有的人担心,技术的发展会替代低技巧型的职业。从长远角度考虑,的确有这样的可能性。但目前,尽管中国人口红利正在减弱,人力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,仍然达不到西方发达国家的高价格。除此之外,这些无人超市在短时间内真正做到 “无人”几乎不可能。有消费者在“淘咖啡”便遇到过机器对商品识别错误、操作不顺畅购买失败等情况。虽然收银员、售货员的岗位被机器取代,但免不了需要一些现场运营的人员,帮助消费者使用收银设备,解决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等等。在生活中应用新兴技术的技术,消费者的兴趣依然浓厚。所以,现在的创业项目一沾上“场景体验式”、“线上线下”,就准能吸引来一大批金主。涌入风口的投资,跟风创业的人们,到底是万人空巷还是趋之若鹜,至今我们不得而知。尤其是作为互联网科技与零售业的结合,“无人”模式已经成为“卢德分子”的眼中钉。以硅谷为代表的技术先驱者们总想着发动大型技术革新,进而能榨取更多商业价值,但从根本上来讲,这种新的融资方式只是换汤不换药,因为它并没有创造新的商业价值,仅仅是对现有的资源、产业洗牌重组。或许20年、30年后,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,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由制造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,人工智能、面部识别、大数据、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会推动消费者习惯的升级。到那时,“无人”模式是会独当一面,还是会被其他新模式取代呢?(本文#熊轶枫     转自FT)